為發揮我市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和國家醫藥出口基地的疊加優勢,加快將以生物醫藥為核心的生物產業培育成為新的支柱產業,根據《廣州市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三年行動計劃(2016—2018年)》《廣州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第十三個五年發展規劃》和《廣州制造2025戰略規劃》等有關文件精神,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發展基礎
“十二五”期間,我市生物產業本文所稱生物產業為《廣州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第十三個五年發展規劃》中生物與健康產業,范圍包括生物醫藥、生物醫學工程、生物農業、生物制造、高端健康服務等領域;本文所稱生物醫藥產業為廣義概念,范圍包括生物醫藥、生物醫學工程、高端健康服務等領域。年均增長率超過14%,形成了千億級產業集群。其中工業部分的總產值和主營業務收入均超過1500億元,居于工業各行業前列。以科學城、生物島為核心,健康醫療中心、國際健康產業城、國際醫藥港等特色園區協調發展,打造廣州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布局。形成以化學藥、現代中藥和醫療器械為主體,具備干細胞與再生醫學、體外診斷產品及檢驗服務、海洋生物等特色優勢,培育生物制藥、生物醫用材料、精準醫療等領域潛力的產業體系。全市共有生物領域國家級工程中心(實驗室)12家、專業孵化器13個,各級重點實驗室158家、工程技術中心128家、企業技術中心51家,形成了較完整的技術研究和創新體系。圍繞生物醫藥重點領域吸引和培養了5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12名兩院院士、50名“千人計劃”專家、20名“萬人計劃”專家。89個新藥獲批開展臨床研究,19個新藥取得生產批件。
同時,我市生物醫藥產業面臨著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少,高端創新主體數量不多、規模不大,行業龍頭企業數量少,集群優勢未能充分發揮,有利于新技術和新產品進入市場的政策法規體系不健全,支持創新創業的投融資等政策機制不完善等問題。為滿足經濟發展新舊動力加快轉換、結構加快升級的需求,迫切需要創新發展思路,加強統籌規劃和政策扶持,將生物醫藥產業加快發展壯大為新興支柱產業。
二、總體要求
(一)發展思路。
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創新,使創新成為發展的第一動力,以生物醫藥產業向價值鏈、創新鏈高端發展為主線,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優化政府服務、創新管理方式為抓手,在產業鏈各環節推動理念變革、機制完善和能力提升,開放集聚全球高端創新要素,助推高成長企業跨越發展,引導大企業創新提質,將我市建設成為我國重要的生物醫藥創新強市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生物醫療健康產業重鎮。
(二)發展目標。
到2020年,力爭實現以下目標:
產業規模持續壯大。生物產業規模本文所稱產業規模主要包括生物產業中工業總產值和服務業增加值(不重復)。實現4000億元,增加值達1000億元。其中生物醫藥制造業產值實現800億元,成為帶動產業轉型升級、引領綠色發展、實現高端就業的重要支撐。
產業集聚效應突顯。推動產業集聚集成集約發展,引導優勢企業因地制宜,建設大型醫藥生產加工基地、高水平醫療器械產業化基地、國際化醫療服務基地等生物產業園區,形成10個特色鮮明、管理創新、高端要素豐富、產業鏈條完善的集聚區。
打造品牌企業和知名產品。培育1家營業收入千億級、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品牌美譽度的龍頭企業,3—5家百億以上的行業領軍企業,15—20個知名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品牌和商標;吸引1—2家世界500強企業、1—3家國際知名合同研發機構(CRO)在我市設立中國總部和研發生產基地;集聚30—50名產業領軍人才;培育10個年銷售額超過10億元的重大產品、30個年銷售5—10億元的拳頭產品、100個年銷售額1—5億元的創新產品。
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增強。企業研發投入持續增加,生物醫藥企業研發投入強度達到45%以上。完善協同創新體系,在優勢領域建設國家級產業創新中心和國家重點實驗室。加快建設產業中試平臺、安全評價中心、臨床研究醫院等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創新研發20個新藥,完成100個仿制藥的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研發上市二類、三類醫療器械產品200個。
三、十大重點工程
(一)實施生物醫藥產業化工程。
生物制藥。重點推進預防重大傳染病、惡性腫瘤、心血管疾病等新型疫苗研發和產業化。加快發展用于重大疾病治療的專利到期單克隆抗體藥物。大力開發針對重大疾病和多發性疾病治療的重組蛋白和多肽類藥物。推廣應用生物芯片、生物技術加工天然藥物,鼓勵基于新靶點、新結構、新功能的抗體、T細胞受體、蛋白、多肽、核酸、干細胞、免疫細胞治療等新生物技術發展。支持海洋生物疫苗及源于南海海洋生物、微生物、植物等抗菌、抗病毒、抗腫瘤、抗氧化、抗骨關節病、降血糖、減肥及心腦血管、神經系統等高效海洋生物創新藥物。到2020年底,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00億元。(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委、科技創新委、衛生計生委、食品藥品監管局)
化學藥。圍繞臨床用量大、銷售額居前列的即將到期專利藥物,重點發展品牌通用名藥的仿制藥。針對心腦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疾病、惡性腫瘤等重大疾病、多發性疾病和兒童用藥,實施抗腫瘤類、心血管類、抗過敏類等創新藥物的研發和產業化。積極發展緩釋、控釋、透皮吸收、粘膜給藥、吸入制劑等新型制劑技術和新型輔料。到2020年底,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00億元。(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委、科技創新委、衛生計生委、食品藥品監管局)
現代中藥。支持建設符合國際規范和中藥特色的現代中藥質量控制及檢測體系。針對腫瘤、心血管等重大疾病,重點發展中成藥大品種進行二次開發(含精準劑量)、工藝優化及質量標準提升。推廣以南藥為主的中藥有效成分的提取、純化、質量控制新技術,加快新型中藥飲片、中藥劑型改造等新技術開發和應用。開展臨床急需的兒童用藥、老年病用藥及療效確切的中成藥優化改造。到2020年底,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00億元。(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委、科技創新委、衛生計生委、食品藥品監管局)
(二)實施高端醫療器械創新工程。
加快體外診斷產品、高端醫用耗材和先進醫療設備等產業研發。加快前沿技術創新,帶動現有裝備升級。加強產業應用示范,推動廣州醫療器械行業快速發展。到2020年底,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00億元。
體外診斷產品。重點發展針對肝炎、艾滋病、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腫瘤、遺傳疾病等疾病及優生優育方面的生化診斷、免疫診斷、分子診斷、床旁診斷(POCT)試劑和儀器、細胞免疫治療伴隨診斷儀器、基因測序、生物芯片等前沿領域技術產品。(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委、科技創新委、衛生計生委、食品藥品監管局)
高端醫用耗材。支持運用生物3D打印技術、細胞治療技術、血液凈化技術及生物材料技術,開發組織修復產品及再生型人工器官。發展面向眼科、燒傷整形科、神經外科、婦科、泌尿科等方面的組織修復與可再生材料,以及骨科植入材料、人工器官、血液凈化專用耗材等前沿領域技術產品。(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委、科技創新委、衛生計生委、食品藥品監管局)
先進醫療設備。加快發展醫學影像設備、先進放射治療設備、醫用機器人等高性能診療設備和光子、質子、重離子等高端治療裝置。發展高品質醫學影像、先進治療、精準化檢測設備等臨床主要診療醫學裝備。支持數字化診療設備、家用醫療物聯網設備、移動醫療互聯網終端的研發與生產。鼓勵醫學專用網絡環境下的軟件開發,健康監護產品、康復設備研發與生產。(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委、科技創新委、衛生計生委、食品藥品監管局)
(三)實施新業態搶先領跑工程。
把握前沿,聚焦高端,圍繞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精準醫療、基因檢測、高端醫療等新興領域的集成創新和原始創新,實現一批關鍵和核心技術突破,搶占國際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制高點。到2020年底,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00億元。
干細胞與再生醫學。開展區域細胞制備中心、細胞存儲中心建設試點,鼓勵醫療生物資源收集與儲存的進一步開放,推動干細胞制品標準化建設,重點發展標準化流程、規?;a、中心性供應、統一化監管的新型干細胞產業發展模式。以干細胞治療心血管系統疾病、糖尿病、神經系統疾病作為突破口,研發新型治療性干細胞技術與制品在重大難治性疾病中的應用。推廣應用新型生物材料、組織器官三維構建、3D打印以及其他前沿生物學研究手段等創新技術,研發新型產品與裝備,開展干細胞與再生醫學領域的規范性臨床轉化研究。構建涵蓋上游干細胞存儲,中游干細胞產品研發以及藥物篩選,下游干細胞的臨床轉化三個環節的全鏈條產業。(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委、科技創新委、衛生計生委)
精準醫療。大力支持建立針對提高腫瘤微創消融治療有效性、可控性和安全性的精準治療體系的研發和應用。推動基于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轉錄組學、免疫組學等癌證組學類技術,建立適用于中國人的惡性腫瘤免疫細胞治療的靶點庫,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基于腫瘤特異性靶點的精準細胞免疫治療新技術并開展臨床轉化研究。支持包括基因修飾的T細胞和腫瘤浸潤淋巴細胞等免疫細胞聯合分子靶向藥物治療晚期腫瘤的臨床增效方案研究及應用。發展基于3D生物打印技術體外打印心肺組織和瓣膜的研究,以及利用組織工程技術優化人工心肺組織和瓣膜的生物相容性、可生長性、機械柔韌性以及耐用性等方面取得突破并實現臨床驗證。(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委、科技創新委、衛生計生委)
基因檢測。支持和鼓勵市內生物企業、第三方醫學檢驗所與醫院設立高通量基因測序聯合實驗室,開展個體化精準醫學檢測試點,圍繞出生缺陷產前篩查和診斷、常見遺傳病篩查和診斷、腫瘤個體化預防和精準診療、心腦血管等慢性病的靶向用藥、傳染性疾病防控等關鍵領域,開展基因檢測應用服務。重點開展對各種單基因遺傳病、多基因遺傳病和染色體病進行篩查、診斷,對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病原微生物進行鑒定,對個體化用藥檢測等個體化診斷指導和評價,對疾病進行超早期預警。(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委、科技創新委、衛生計生委)
高端醫療。大力發展醫學檢驗、衛生檢測、病理診斷、醫學研發、醫學影像判讀、臨床數據分析等第三方醫學檢驗。支持發展滿足差異化醫療需求的中高端社會辦醫療機構,加強腫瘤、口腔、康復、醫學美容等特色專科醫院或綜合性醫院專科建設。支持發展電子健康檔案、健康信息動態管理等健康信息服務,積極發展遠程診斷、移動醫療等新業態,提升醫療服務水平。(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委、科技創新委、衛生計生委)
(四)實施基地集聚提升工程。
加速釋放廣州科學城、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國際生物島等引領發展型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積極促進廣州健康醫療中心產業基地、廣東冠昊生命與健康產業園等潛力追趕型基地的進一步提升發展;大力推動廣州白云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廣州大學城健康產業產學研孵化基地、荔灣醫藥健康產業基地等重點支持型基地加快建設,營造良好產業生態環境,引進一批有全球影響力的優質企業和戰略性項目。
廣州科學城,位于廣州開發區中部,神舟路以東,開創大道、科豐路以西,廣深高速公路以北地區,規劃用地面積3747萬平方米。以“高端發展,創新發展,輻射帶動”為導向,突出創新創業生態建設,聚集了香雪制藥、中一藥業、達安基因、永順生物、陽普醫療等眾多生物產業龍頭企業和百奧泰、銘康、邁普、銳博、康盛等一批生物技術創新企業。著力提升高技術產業、研發機構、高端人才密集度,擴大對外輻射帶動影響力,把科學城建設成為區域性科技創新創業中心。到2020年,基地生物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預計實現400億元。(牽頭單位:廣州開發區管委會)
中新廣州知識城,位于廣州開發區東部,規劃面積12300萬平方米,起步區1000萬平方米,可開發建設用地約6000萬平方米。堅持中新全方位合作的主旋律,積極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和省市發展新戰略格局,開放式集聚高端創新資源,積極引進GE生物科技園、百濟神州生物制藥等重大生物制藥產業創新樞紐項目,加快開發建設進度,打造全市建設國際科技創新樞紐的核心組團。到2020年,基地生物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預計實現400億元。(牽頭單位:廣州開發區管委會)
廣州國際生物島,地處海珠區東側珠江后航道侖頭水道和官洲水道之間,規劃面積183萬平方米,南面廣州大學城,北望廣州國際會展中心和珠江新城,西臨萬畝果園,東接黃埔軍校。島內入駐了金域檢測、賽萊拉、廣州互聯網醫院等150多家生物企業,投資總額超過46億元,已逐步形成了集生物新藥、醫療器械、干細胞、基因測序、精準醫療臨床轉化及醫學檢驗檢測等生物醫藥產業鏈條。通過舉辦官洲國際生物論壇、國際(廣州)干細胞與精準醫療產業化大會等國際性生物產業會議,引進國內外生物醫藥高端人才與項目,加快生物島國際化步伐,努力打造成廣州生物產業發展的創新高地和精品園區。到2020年,基地生物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預計實現150億元。(牽頭單位:廣州開發區管委會)
廣州健康醫療中心產業基地,位于越秀區中心,規劃范圍是東濠涌以東、白云山以南、內環路以西、東華東路以北,用地面積約1000萬平方米。集聚了以省藥品交易中心、華潤廣東醫藥、國藥廣東省醫療器械為代表的一批醫藥流通、醫療器械龍頭企業。積極推動醫學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依托區內醫學院校、醫學科學研究院(所、中心)、醫療衛生機構和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力量,加快推進醫學科技創新平臺、藥物檢測機構和高水平創新藥械研發基地建設。重點支持和鼓勵有條件的醫療機構、龍頭企業圍繞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合作共建創新成果轉化的平臺。重點發展精準醫療、生物醫藥、醫藥流通業、智慧醫療等領域,完善醫藥配套服務,打造健康醫療產業集群區延伸醫療服務產業鏈。到2020年,基地生物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預計實現600億元。(牽頭單位:黃花崗科技園管委會)
廣州白云生物醫藥健康產業基地,位于白云區廣州國際健康產業城內,規劃總面積543萬平方米,東至京珠高速,南至天城莊路,西、北至新廣從公路。重點發展中成藥、創新藥物和醫療器械的研發生產,以及醫藥展貿和相關配套服務?;貎纫鸭哿税自粕胶螡扑帍S、白云山明興制藥、白云山和記黃埔、廣州醫藥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積極推動落實在建的醫藥項目,加快安排進入基地的醫藥企業實施計劃,打造醫藥健康產業鏈。到2020年,基地生物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預計實現50億元。(牽頭單位:廣州國際健康產業城管委會)
廣州大學城健康產業產學研孵化基地,位于廣州大學城廣東藥科大學,共16000平方米。截至2016年12月,累計進駐企業143家,總投資約33億元,現有在孵企業87家?;丶仙镝t藥、醫療器械、干細胞與再生醫學、免疫治療、精準醫學、大數據醫藥信息挖掘等領域的研產銷合作。到2020年,基地孵化生物醫藥企業超過200家。(牽頭單位:番禺區政府)
荔灣醫藥健康產業基地,包括荔灣東沙醫藥健康總部基地和大坦沙國際健康生態島。荔灣東沙醫藥健康總部基地位于荔灣區東沙街,占地面積73萬平方米,規劃建筑面積150萬平方米,招商引進全省、全國乃至全球的重點醫藥健康產業企業落戶。荔灣大坦沙國際健康生態島,面積355平方公里,以廣州呼吸中心、國際高端醫療機構開展的醫療服務為核心,帶動智慧醫療、康復醫療、第三方醫學檢驗等產業發展,打造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國際醫療健康服務發展高地。到2020年,基地生物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預計實現600億元。(牽頭單位:荔灣區政府)
明珠工業園生物醫藥健康產業基地,位于從化區明珠工業園內,規劃總面積428萬平方米,東、北至街人公路,南至創業大道,西至明珠大道。重點發展醫藥制劑、保健食品、功能食品、藥妝、醫療器械、健康設備等大健康產業,積極推動廣州國際醫藥港醫藥生產基地、現代中藥產業園等重大項目以及國家中藥物流交易中心、省中醫藥科學院從化分院、中山大學藥學院產學研基地等技術平臺和公共服務平臺加快建設,打造持續創新能力的生物醫藥健康專業園、生態特色園。到2020年,基地生物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預計實現100億元。(牽頭單位:從化區政府)
(五)實施創新平臺建設工程。
構建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形成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釋放人才、智力、技術等創新要素活力,加快本地高層次教育與高端醫療資源有效整合。集中優勢資源力量,推動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建成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技術創新中心和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平臺,全力創建再生醫學與健康國家實驗室。支持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華南生物醫藥研究院、北大冠昊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緊貼市場需求與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醫療機構、企業合作,形成一批引領性、突破性、顛覆性的生物醫藥技術創新成果。支持以企業為主體,與高校、醫療機構等建立聯合實驗室,共同建立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公共研發服務機構和共性技術平臺。建設1—2個集醫、教、研、產于一體的國家級重點醫學研究平臺和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形成醫療衛生高地。(牽頭單位:市科技創新委,配合單位:市教育局、衛生計生委、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委)
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協作,聯合香港大學生物醫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等國際領先創新主體,構建長期穩定的協同創新網絡,高水平布局科技前沿和交叉學科平臺,共建穗港生物科研成果轉化基地。以經濟社會重大需求為導向,推動再生型醫用植入器械國家工程實驗室、中藥提取分離過程現代化國家工程中心、臨床醫學分子診斷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等創新平臺優化整合創新資源,打造緊密合作的創新生態系統。圍繞蛋白類生物藥、高端醫學診療設備、基因檢測、干細胞及再生醫學等重點領域,建設2—3家省新興產業創新中心,力爭1—2家成為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和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配合單位:市科技創新委、工業和信息化委)
積極爭取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及產業園建設國家試點工程落戶我市,加速健康醫療業務與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及集成創新。支持第三方服務平臺建設,鼓勵企業將研發和生產委托外包,發展符合國際標準的轉化醫學、合同研發(CRO)、合同生產(CMO)、第三方檢測、健康管理等服務。(牽頭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委、衛生計生委,配合單位:市科技創新委、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食品藥品監管局、發展改革委)
(六)實施名企名品培育工程。
支持龍頭企業與醫藥集團發展。集中資金、土地、人才、政府開放數據、市場等優勢資源,在創新藥物、血液凈化器械、體外診斷試劑、植入性醫療器械等各個細分產品領域支持1—2家龍頭企業發展,提升龍頭企業行業影響力與集聚力。深化市屬國有醫藥企業改革發展,加快資源整合和產品結構調整,鼓勵企業收購、兼并、重組上下游的產業及其他健康養老服務企業,形成一體化的企業集團,提高產業規范化、規?;?、集約化發展水平。支持有條件企業收購兼并境內外領先企業或研發機構,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建立海外研發基地,加速科技資源集聚,提升企業發展實力。(牽頭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國資委,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科技創新委、食品藥品監管局、國土規劃委、商務委、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衛生計生委)
聚焦一批生物特色技術鮮明、機制靈活創新的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小巨人,開發具有重大臨床價值的創新藥物和生物新產品,創造高價值專利,提升核心競爭力,迅速做大規模。打造一體化創新創業服務鏈條,為藥品、醫療器械、種業、生物能源等生物產品提供檢測、評價、認證、專利代理、專利布局、專利導航、專利維權等服務,鼓勵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企業加強與合同研發、委托制造企業合作,加快產品上市進度。(牽頭單位:市科技創新委、知識產權局、工業和信息化委,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食品藥品監管局、衛生計生委)
引導企業提高創新質量,培育重大產品,發展中藥新藥、以中藥為基源的功能性食品、保健品、化妝品和農用、獸用等高附加值新產品,以干細胞為基源的功能性化妝品和以智能機器人為特征的醫療器械。支持我市符合條件的高端醫療裝備納入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試點范圍。培育一批年銷售額超過10億元的重大產品、年銷售5—10億元的拳頭產品和年銷售額1—5億元的創新產品。(牽頭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委,配合單位:市科技創新委、財政局)
(七)實施重大項目建設工程。
發揮重大建設項目的引領帶動作用,著力在生物醫藥、高端醫療設備、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精準醫療、基因檢查等領域開展一批重點項目建設。實施一批產業集聚提升工程和產業創新平臺工程項目建設,推進一批與以色列、英國、德國、古巴等國際合作項目建設。到2020年,力爭實現新增投資500億元。落實項目業主責任,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項目推進機制,進一步提升用地規劃、建設管理、供水供氣等政府服務效能,加大項目征地拆遷、規劃編制、調整等要素保障力度,促進項目落地和實施,確保項目早投產、早見效。(牽頭單位:各區政府,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委、國土規劃委、財政局、科技創新委)
(八)實施人才開放創新工程。
突出“高精尖缺”導向,集中力量培養、引進生物產業研發、管理、技能、銷售等方面的優秀人才和團隊。通過羊城創新創業領軍人才計劃、廣州市產業領軍人才獎勵制度等項目,對高層次人才和創業領軍團隊給予資助,并按照貢獻程度給予補貼。實施人才綠卡制度,對在我市工作、創業的非本市戶籍國內外產業領軍人才,在購房、購車、子女入學等方面給予市民待遇,提供簽證居留和通關便利。對于符合條件的事業單位、高校、科研院所和職業院校,加快完善與企業間的科技人才聯合聘用、兼職兼薪、離崗創業等機制。實施科研人員在企、事業單位之間流動時社保關系轉移接續政策。(牽頭單位:市委組織部;配合單位: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科技創新委、財政局、教育局、公安局,黃埔海關,廣州海關)
(九)實施國際化引資引技引智工程。
建立市與區、政府與企業的招商聯動機制,組建高水平、國際化的招商團隊,將生物產業作為重點,引進國內外生物醫藥巨頭和拳頭產品,吸引帶動作用強、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總部、樞紐型龍頭企業及科技創新項目。推進以商招商、產業集群招商、中介機構招商等市場化招商模式,加強與外國(地區)駐穗商協會,德勤、普華永道、波士頓咨詢、埃森哲等國際知名企業咨詢機構合作,借助“外腦”資源開展招商。(牽頭單位:市商務委、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委、科技創新委,配合單位:各區政府、市衛生計生委)
搭建中國生物產業大會、官洲國際生物論壇、中國海外人才交流大會、“小蠻腰”科技大會等高規格、高層次、專業影響力大的推介平臺,鼓勵本市企業參與主導各類生物產業會議,吸引行業高端人才集聚,實現智力資源共享,提升廣州生物產業在全球網絡體系中的發展地位、城市形象和國際影響力。依托世界經濟年會、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博鰲亞洲論壇、廣州國際投資年會、達沃斯“廣州之夜”等國際會議,舉辦專題招商活動,有針對性開展“靶向招商”。(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科技創新委、商務委,配合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廣州開發區管委會)
積極實施標準化戰略,在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協同戰略下,充分發揮港澳國際化優勢,通過香港“超級聯系人”,助推我市生物醫藥企業加強與國際技術標準體系對接,推動中國標準海外應用,成為世界標準。大力開展國際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積極推動中以、中英、中古等中外創新合作,在生物醫藥、醫療器械、智慧醫療、研發服務等領域加強產業技術合作和引進。爭取國家政策和資金支持,與國(境)外機構合作共建產業技術轉移園區、孵化基地和創投基金。支持骨干企業收購兼并境內外科技企業和研發機構,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建立海外研發基地,加速科技資源集聚,提升企業發展實力。(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配合單位:市質監局、食品藥品監管局、科技創新委、工業和信息化委、國資委,廣州開發區管委會)
(十)實施體制機制創新工程。
配合省加快落實將所有在穗公立醫療機構(包括中央、部隊、武警、省屬、市屬醫院)基本醫療服務項目目錄之外的新增項目、特需項目的立項權下放給我市。新增醫療服務項目審核立項后由醫療機構自主制定試行價格,試行期最長不超過兩年,特需項目實行市場調節價。爭取省完善集中采購周期內上市新藥的增補及采購流程。對符合條件的談判藥品納入醫保合規費用范圍。(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衛生計生委,配合單位:市食品藥品監管局、財政局)
積極幫助本市新藥和創新醫療器械開展的診療項目進入本地醫保目錄、基藥目錄,對符合國家、省基本醫療保險用藥范圍、診療項目管理及規定的,在醫保支付政策上予以適當支持。積極推動療效確切、安全的創新藥、獨家生產藥進入我市GPO(藥品集中采購組織)平臺。按照帶量集中采購要求,積極推動廣州地區公立醫院藥品(醫用耗材)統一組團、集中招標采購。鼓勵和引導本地醫療衛生機構優先采購本市新藥、高值醫用耗材、檢驗檢測試劑和大型醫療設備。(牽頭單位: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衛生計生委、發展改革委,配合單位:市食品藥品監管局)
出臺我市開展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工作的實施意見,對本市通過仿制藥一致性評價的品種,給予每品種200萬元的資金支持。加快實施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試點,落實藥品上市許可與生產許可分離管理模式,支持建設1個中藥(化學藥)、1個生物藥生產基地,支持藥品上市許可人持有的品種在受托基地委托生產。積極配合國家、省開展我市創新藥物臨床試驗審批制度改革、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改革,幫助企業縮短審批時間、降低成本。(牽頭單位: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工業和信息化委;配合單位:市衛生計生委、科技創新委、發展改革委、財政局,廣藥集團)
擴大生物材料出入境檢驗檢疫監督管理改革試點范圍,創新服務提升出入境監管效率、大幅縮短監管周期。打造以冷鏈物流、高效查驗、快速通關為核心,集咨詢培訓、前置性審批、通關服務、物流和保稅倉儲、商貿集采等功能為一體的生物材料快速通關綜合性公共服務平臺。(牽頭單位:廣州開發區管委會;配合單位:廣州海關,市口岸辦、衛生計生委、食品藥品監管局,廣州檢驗檢疫局)
四、保障機制
(一)強化組織工作領導。
依托廣州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聯席會議制度,建立廣州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聯席會議制度,由分管發展改革工作的市領導牽頭,市發展改革委、科技創新委、工業和信息化委、衛生計生委、食品藥品監管局、財政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環保局、金融局、國土規劃委、城市更新局等工作部門為成員單位,統籌和督導生物醫藥產業政策落實,指導和協調各區、各部門間工作開展。聯席會議日常工作由市發展改革委承擔。(牽頭單位:各成員單位)
(二)健全創新容錯機制。
各有關單位在職責范圍內積極創新支持方式,并加強政策協同。對于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符合中央和省市決策部署精神,履行完備決策程序的創新活動,未能實現預期目標但創新團隊和個人盡職進取,沒有侵害群眾利益、沒有為自己、利益關系人或其他組織謀取不正當利益的,不作負面評價,不作為影響業績考核的因素。(牽頭單位:市紀委、監察委,市委組織部,市國資委、財政局、審計局)
(三)加大財政金融支持。
制定出臺加快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專項政策,完善市財政資金支持體系,集中向生物醫藥產業重點項目傾斜。落實研發投入后補助、研發機構建設補助、科技創新券、“小升規”獎勵等普惠性獎補政策,激勵中小生物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通過落實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國內外專利申請資助、上市掛牌補貼、工業轉型升級專項資金、低息貸款等,支持生物新產品研發、技術服務推廣和生產基地建設。出資設立廣州生物醫藥產業投資基金,重點扶持即將進入臨床、已進入臨床或已拿到新藥批文的新藥和創新醫療器械項目,以及生物醫藥產業園區建設。(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財政局、工業和信息化委、科技創新委、衛生計生委、食品藥品監管局、金融局、知識產權局、國稅局、地稅局)
(四)完善行業支撐體系。
組建生物醫藥專家智庫,為產業發展提供決策咨詢。整合統計、科技、產業等部門力量,成立專門團隊,通過制定生物醫藥產業統計指標方法,逐步建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統計制度。支持組建產業聯盟和產學研協同創新聯盟,引導集合全市生物產業鏈上下游的龍頭企業、科研院所、高校、行業組織、投融資機構等產業資源和創新資源,聚焦行業發展重大需求,通過政府引導和社會化運作,推動市場資源有效對接、高效整合,以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實現共贏為目標組成聯盟。(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委、統計局、科技創新委)
(五)建立督查機制。
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對各區、各部門推進各項工作落實情況開展監督檢查。建立第三方評價機制,完善統計監測、績效評估、動態調整等機制。適時開展中期評估,對工作成效好的區和部門予以通報表揚,對工作落實不到位的區和部門督促整改,對目標任務進行必要調整。(牽頭單位: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8年3月22日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秘書處 2018年3月27日印發